野球孩子最新預告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有童年,差別在於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度過。

《野球孩子》足以讓人懷念起《囧男孩》裡兩位頑皮男孩的天真爛慢;如果曾經被紀錄片《征服北極》裡三位大男主角努力不懈的精神給打動,那麼《野球孩子》裡,身為原住民的這群孩童為了達到上棒球場的夢想而付出的執著肯定也會令人感動。


《野球孩子》與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偷天鋼索人》 那種回憶式的呈現不同。此片在兩年前已經開拍,後製耗費不少時間,若仔細回溯並嘗試去思索「導演一開始想拍這部紀錄片的動機」便會覺得其實很有趣。電影市 場上許多叫好叫座的熱門片,紀錄片形形色色,每一部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許多紀錄片肯定令觀眾咀嚼起來並不是特別有味道,好比只是利用在主角們面前運鏡,拉近拉遠,主角們輪流發言,對觀眾而言缺少了種被劇情向牽動的吸引力。但是,《野球孩子》不僅能夠達到記錄片的自然寫實,還不忘幽默逗趣,劇情的豐富性也不遜於一般電影,記錄著一群孩子從在校就學到離開家人的呵護,為了拿下全國棒球大 賽冠軍而集體訓練的生活點滴,一直到最終他們面臨比賽的關鍵時刻。正因為每個人都有童年,且《野球孩子》延燒著「棒球」這個不管走到台灣哪裡總是受到台灣 人感興趣的話題,即使觀眾並不認識這群來自花蓮富源國小的孩子們,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語、彼此之間的相處模式,以及那一份期望在全國棒球大賽拿下勝利的決 心,卻十分叫人嚮往。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rmal_4a8c40ab2db97.jpg

(拍照表情這麼特別導演我真的是第一次碰到)

照片中是野球孩子的導演沈可尚
排好的上映期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二)

 

筆者並不是會追著影展跑的戲迷,也不是特別支持國片因而買票支持的影迷。吸引我進場看《野球孩子》的緣由是,先前看了連續劇《比賽開始》的最後一集,劇中 磯崎國小少棒隊最終打敗了全國冠軍隊伍,眾人無不欣喜,但我卻對於結局仍舊落入「最終贏得勝利」的俗套感到失望。難道比賽開始之後,就只有「贏球」才是最 好的結局嗎?聽到我的想法,朋友建議我去看《野球孩子》,「他們最後就沒有贏球喔!」

 

在與廖敬堯、沈可尚兩位導演和黃茂昌製片的訪問中,談到為何選擇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一部棒球電影?導演們表示,因為想以最真實的方式, 記錄一群打棒球的孩子的童年時光。歷經漫長的拍攝過程,劇組團隊逐漸與小球員們產生情感,開始和富源國小站在同一陣線,希望能一路挺進冠軍賽勇獲全國冠 軍,沒想到球隊卻僅於十六強止步!輸掉比賽的當下,眾人一片錯愕,不只球員、導演、家長們感到難過,整個劇組也頓時陷入無比的低潮,甚至自責是不是因為拍 片影響到了小球員的表現。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我很驕傲。                          

 

昨天,搭高鐵至高雄參加「野球孩子」華南金控員工包場特映。

一路上,自八八水災以來,媒體上不斷播送令人鼻酸的消息反覆在腦中上演。

如今,就要踏上南台灣的土地,著實有些焦急,不知即將感覺到的,是什麼樣有別於台北的氛圍…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彤雅立

週, 大雨滂沱過後,好友一通來電:「《野球孩子》戶外場還有演!」一場計畫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戶外放映,我們想好要帶著晚餐、坐在草地上、星空下,好好放鬆地觀 賞這部去年紀錄片雙年展首獎的作品。下午的雨大得不能再大,我暗自忖度,今晚的電影之約定是要取消了。聽到電話彼端傳來的消息,我意外之餘,也被戶外放映 的氛圍慫恿著,要不然,這部片近來正上映,我們亦可在戲院看電影。

 

第一次看《野球孩子》是在去年的台中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在一個毫無預期的情況下,我在國美館的放映廳接收到這部電影質樸、謙遜的攝影語言,內心有種極大的觸動。記得上一次這樣的觸動,是在2006年 第二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一部北歐電影,攝影機以仰角的姿態拍攝小女孩,使我驚詫,卻又歡喜良久。一部能夠站在兒童的角度拍攝的影片,終於出現在台灣的觀 眾面前。從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父執輩,對兒童的要求便是要聽話、孝順,上一代的長輩幾乎不曾聽過「兒童人權」的字眼。我還記得當時在仁愛路上、青少年育 樂中心裡看電影時的激動,目不轉睛、直想背誦著那每一個帶著尊敬、仰望孩子的畫面。那些影像是留下些什麼在我心裡的,於是我更加重視包含兒童在內的弱勢。

 

《野 球孩子》同樣地,讓我對於台灣紀錄片的書寫方式感到激動,首先是內容,再來是攝影機運動。兩位導演,沈可尚與廖敬堯,皆為電影與攝影專業,無怪乎他們在捕 捉這群來自花蓮的小學高年級少棒隊,能夠動靜皆宜、適切地推展下去。據說電影拍攝耗時兩年,我在電影裡看見的是孩子們的真。這樣的真,展現在許多微小的細 節上,某些動作、某些表情、某些對話,這些被稱為率真的東西,是我們在劇情片中,甚至是多數紀錄片裡太難以看見的。這裡的孩子們不演,他們來真的。他們的 喜怒哀樂、或認真或玩耍的心境,全都是真的。畫面裡的真,使我在一小時半的光陰裡,坐在公園裡忽然感覺自己很輕,這感覺與去年不太一樣。《野球孩子》有種 使人每次看,每次感動的能量。今年從柏林歸來,感覺台灣的硬體差不多,但整體的社會氛圍似與去年相距甚遠,少了一點率真的性情與活力。也許是政治經濟環境 的轉變,使人們無意也無暇暢所欲言,消失了一種暢快淋漓的感受。因此今年看《野球孩子》,心裡備受鼓舞,感覺安心踏實。也許我們的心轉變了,世界就會變。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錄片是最難拍的。

如何忠實完整呈現出題材,什麼該刪,什麼該保留?會不會太煽情?這些問題都是記錄片導演必須考慮的。

這部片篩選過後留下的影像對我而言很棒。

攝影機以一個完全旁觀的角度記錄著,影像中的小朋友沒有一般記錄片中,主角慣有的面對鏡頭的緊張和扭捏,反而呈現出一種,類似劇情片一般自然,讓觀眾感受不到攝影機存在的自在。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是我們都回不去的從前-如果你曾經馳騁在紅土及草地間,
請看看《野球孩子》,找回當初的那個少年。

曾經我們都有過一段時間,
看著黑板上的直式數學程式想著等等下課要先去占球場,不要給隔壁班的搶走…
曾經我們都有過一段時間,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X3T0843-全國大賽在休息區觀戰6.jpg

即日起只要「我那遺忘的棒球夢」為主題寫下你對棒球的感情和故事,四百字以內,題材不拘,格式不限,在8/28emailinfo.ffe@gmail.com。我們將選出最具創意、最有真心的作品,得獎者將有機會獲得星巴克運動休閒包、隨行卡﹙內附紅利點數一點﹚、隨行杯(12oz),做為獎品。得獎作品也將刊登在野球孩子的部落格及部份星巴克門市的社區看板,讓大家分享屬於你們的感動。


曾經。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F4440.JPG

八月八日的世紀水患重創台灣,有的人痛失家園,有的人倖免於難,但是身為台灣人,我們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野球孩子」製作團隊在這次的災難中看見了台灣人少見的團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再只是掛在嘴邊的順口溜,縱使救災的過程中許多缺失擺在眼前,但是台灣人民的團結合作卻足以打動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感同身受。在這場救災行動中,我們感受到一股純粹而充滿力量的精神,儘管在苦難處誕生了少數的英雄,撫慰了我們受創又不安的心靈,但是每個台灣人皆各司其職各有貢獻,我們任何人都缺一不可,像是一場棒球比賽,唯有團隊團結的力量,才有獲勝的希望。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_208920_1.jpg

《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一)

電影《野球孩子》去年曾在台北電影節時放映,也在公共電視上播送,看過的觀眾一致讚譽有加,但如今推進院線,票房卻不如預期,製片由進場的觀眾大多是父母帶著小孩闔家欣賞來推測,《野球孩子》是否被誤會成只適合小朋友們觀賞的兒童片呢?

 

邊邊角角有幸邀請到《野球孩子》的兩位導演廖敬堯、沈可尚與製片黃茂昌進行訪談,深入與導演們對談後,更可以明確的宣告:這是一部「拍攝給大人看」的電影。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段落並不是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但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記起我們這部紀錄片到底要拍什麼。從前往花蓮的第一天,我就告訴自己,我們不要拍《翻滾吧,男孩》或《奇蹟的夏天》,也不想談論教育、原住民、國家體育政策或棒球歷史等議題,那些留給電視上諸多新聞雜誌去做深度報導就好了。

 

一般來說,棒球隊員經過嚴格的訓練,好不容易要上戰場了,展現出來的應該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態勢,並且配上鏗鏘有力或山雨欲來的音樂。然而,兩位導演非常清楚我們這部片要表達什麼。54隊來自全國各地的好手齊聚在大操場的開幕式並沒有像張藝謀或賴聲川所策劃的高度藝術或體能極限的精準展現,反而,一張張孩子的臉的特寫只是東張西望、不知所措、無所謂、甚至毫無紀律。畢竟,他們是群孩子,熱血與英雄並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換個角度來看,參加全國棒球比賽,為何不能只是另一場遠足。我常在想,棒球做為國球,這些小球員都背負了太重的包袱,國人把輸贏看得太重。「讓我們來打球吧」的英文是let's play. 我始終覺得,「玩」,才是一切運動形式與規則的初衷,如果不好玩,再多的成就也只是虛偽、矯情與功利。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用劇情片的概念回頭看野球孩子這部紀錄片它其實是用七八十個獨立場次」來串成一部「」。雖然是真實素材,但我們仍運用了剪輯的特性來編排故事走向,和製造觀影的懸念或情緒。

 

   而究竟在這麼龐大的素材中,什麼樣的片段會被留下,什麼樣的片段會被忍痛割捨,其實的確有作者自己內心的觀點存在,而這些觀點就塑造了最後觀眾進入電影的路徑,有點像路標;也有點像導遊。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喜歡馬志恩媽媽的手,豐腴、溫暖、揮趕飛蠅、拉上被子、堅固呵護自己的孩子。這雙手一直讓我用力回想:自己和媽媽的關係,什麼時候開始不再牽媽媽的手?因為一心想長大;什麼時候開始和媽媽疏遠?因為年少的叛逆;什麼時候又開始惦記起那雙厚實溫暖的手?再次牽起媽媽的手。

 

那一天的拍攝,馬媽媽娓娓道來懷中孩子的願望,沒有道理的,攝影機卻被母親的手吸引住,一個平凡的舉動,其實滿載了一位母親厚實堅固的愛。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沈可尚與廖敬堯花費了三年半的光陰完成了《野球孩子》,然而,這不只是一部只關注在棒球隊孩子們,或是花蓮地區的原住民孩子們的電影,它更關懷了所有抱有夢想的孩子、以及曾經懷抱夢想的大人們……

 

一部優質的電影應該是要被永續地討論下去,在《野球孩子》裡有許多面向都值得我們去深思與探討,不論是關於電影形式、拍攝手法、紀錄片本質,或是關於夢想、教育、團隊精神與堅持等,我們歡迎您在此留下看過《野球孩子》後的感動或是啟發,也期待您能留下學校與姓名,您們的心情感想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