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接期間,拼湊<野球孩子>角色與故事樣貌的過程,很像是仔細端詳一張張靜照。在拍照的時候,你常常沒有把握它最後會是如何,直到沖洗了的底片,才有了懊悔、溫暖、甘甜、苦澀的各種回味。
 
三百卷帶子、三百個日子,那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剪接經驗和挑戰。很多時候,必須安靜地、反覆地看著、聽著電腦螢幕前的每個孩子與大人,然後努力地揣摩他們拍攝當時的心境,他們在鏡頭前到底呈現了什麼?
 
有時開心、有時惆悵、有時孤單、有時憐惜、有時瘋狂、有時煩悶、有時感傷。真實世界裡的孩子情緒瞬息萬變,他們可以前一秒爭吵,下一秒就一起玩鬧,孩子的處世邏輯,基本上不會太複雜,但往往深刻動人。
 
也因為孩子會有細膩的情感表現,所以在剪接時,經常不由自主地扮演、模仿起不同孩子的心情,幻想自己也是他們的一員。搭捷運、騎機車、回到家,朝思暮想的都還是「孩子」的狀態。
 
雖然有些偏執,也只是想時時提醒自己:必須壓低對影像的姿態,向孩子們好好學習「身為孩子」的美妙與憂愁。
 
另一群曾為孩子的大孩子們:教練與爸爸媽媽。反覆看著他們的拍攝素材時,有時候會出現一種錯覺:其實在他們聊天談話的眉宇、神色間,常常不自覺地閃現出孩童的稚氣,雖然短暫,但在這片刻,發覺他們的模樣多了幾分自在。
 
自己常常回想,為何當初拿起攝影機拍攝這群孩子時的感受,沒有之後在剪接台上,看著拍攝帶紀錄下的孩子,來的如此豐沛?
 
現在依舊不解,只知道孩子們其實給了我們超出想像的視界,讓我們有了一把可以打開童年門窗的鑰匙。我們很幸福,且知足。
 
<野球孩子>:我們拍了很多照片,我們不知道照片最後的樣子。現在捧在手心上的照片,發現有不少值得回味再三。

by 敬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