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4552203_9ce202a5b6_m.jpg  3404552203_9ce202a5b6_m.jpg  3404552203_9ce202a5b6_m.jpg

文/李昭陽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這是什麼?」課堂內一個看不見面孔的老師在黑板前問道,小學生帶點天真的語調回答:「大象……」各自笑成一團;「睪丸有無生出來只有一個的啊?……」老師繼續以平順正經的語氣問道,小學生答腔:「有……」老師接著說:「你回去看看一個左邊比較高,一個右邊比較低」……

這是《野球孩子》紀錄片的開場,花蓮富源國小的小學生們正在上健康教育課,老師大剌剌的問話與學生天真無邪的互動,著實抓住觀眾目光。接下來的場景,開始一一介紹幾個主要的野球孩子,包括他們的家庭生活,還有痛苦的課後輔導…。然後,等待練球的時刻來臨,野球孩子們有的戴著印有「CUBA」的棒球帽,有的唱起「呼啦嘎包皮!呼啦嘎Monkey!呼啦嘎龜頭!」顯然受健康教育課啟發的自編曲調,待鐘響的一刻,各個使出歡愉的精力往球場奔去……

這部由公視製作,沈可尚規劃與廖敬堯共同導演的紀錄片《野球孩子》,紀錄一群愛棒球的小學生,以純真的熱情為團隊、學校、村民爭取榮耀,並為自己即將步入少年留下難忘的印記。本片去年於台北電影節及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上映,大受好評,獲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今年三月中更獲邀參加瑞士尼恩真實影展國際正式競賽單元。

以往紀錄片的得獎或入圍國際影展一向不受一般民眾注意,但《野球孩子》在此刻的光環卻引起媒體注意。因為上月初,台灣棒球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輸了韓國更敗給中國大陸,台灣球迷的心從去年北京奧運到現在,如被開了第二槍,民眾的忿怒灑滿部落格、討論區。如今,棒球在球場上的敗績在電影上的光彩被扳回一下,似乎讓棒球迷們多了一絲振奮力量。

曾經以風格強烈、非傳統的實驗紀錄形式拍出《噤聲三角》短片的沈可尚,2006年拍攝完成的《賽鴿風雲》由「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y)監製,於全球160個國家放映。在受到「國家地理頻道」制度化的模式訓練下,沈可尚更進一步思考受眾的問題。《野球孩子》的拍攝與剪接,沈可尚試圖藉由電影讓觀眾看到童年純真的理想,從觀看這些野球孩子們找回自身最初的想望。在經典賽輸球、中華隊被球迷大聲韃閥的當下,沈可尚迫切希望球員們能找回被遺忘的野球精神,而球迷們也應給予正面支持和鼓勵。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沈可尚導演以低調的態度,時而緩和時而熱情的語氣,展現一個紀錄片工作者令人感佩的氣質與態度。

3405373972_0f882d684b_m.jpg  3405373972_0f882d684b_m.jpg  3405373972_0f882d684b_m.jpg 

態度一:認識沈可尚不重要

「認識沈可尚不重要,認識紀錄片裡的孩子比較重要。」談到《野球孩子》的形式與風格呈現時,沈可尚一再強調,紀錄片工作者與被攝者被呈現於大眾前的位置關係,應重新被思考。沈可尚表示,以前的拍攝想法總是以自由的、屬於個人的創作形式來製作影片,但後來受「國家地理頻道」的洗禮後,更意識到觀眾的重要性與影片存在的意義。不過,「認識沈可尚不重要」並不適用於本篇報導,底下就來談談沈可尚的背景與電影歷程吧!

沈可尚,台北人,電影紀錄片廣告導演兼攝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年齡、血型、身高、體重皆不詳。小學三年級時夢想當藝術家,因為他覺得美術老師長得很美,也誤以為藝術家就是畫家。高中時持續喜歡美術,也曾自組樂團,因為經常流連於太陽系MTV而在退伍之後跑去考台藝大電影系。他說:「因為有了確定的目標,就很自然地考上了」。

關於走上紀錄片之路,他坦言在大學時紀錄片的課是為了必修學分而修,當時骨子裡全然是對劇情片感興趣。後來,他從一些電影的氛圍裡發現,這些從生活中瑣碎的細節出發的情節,更為動人,劇情發展也更強烈、更直接。他舉例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羅馬尼亞影片《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這部劇情片,當中描述生命中遭遇的殘酷是更直接勾人而且真實的。

沈可尚表示,他一向迷戀於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東西,他認為這些細微的瑣事,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從小在台北長大的沈可尚也認為,拍攝紀錄片讓他走出台北,看到台灣多樣的面貌,從認識不同地區的人聽到台北以外的觀點。每次離開台北,他總有出國的感覺,這也是他熱愛紀錄片的原因之一。沈可尚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認識自己以外的事物,也重新認識自己。

3405374520_f51e0f7c07_m.jpg 3405374520_f51e0f7c07_m.jpg 3405374520_f51e0f7c07_m.jpg

態度二:觀眾在哪?「國家地理頻道」的震撼教育

2005年的「國家地理頻道」與台灣紀錄片工作者合作製作「綻放真台灣」系列紀錄片,《賽鴿風雲》為其中一部。沈可尚表示這個點子來自某次往返南北的路上,他發現台灣有很多蓋在屋頂的鴿舍,覺得很特別,卻也感於為何這麼道地的台灣養鴿、賽鴿文化沒被好好記錄。後來他把這個拍攝計劃投至「國家地理頻道」台灣區的紀錄片徵選,順利獲選。沈可尚表示,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經驗對他後來拍片有很大影響。

他指出,「國家地理頻道」是國際商業頻道,自然要求故事要能傳達給全球觀眾瞭解。而在此之前的沈可尚,以形式較自由的創作者方式拍攝廣告片和紀錄片,而流於藝術風格強烈,但不盡吸引大眾目光。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過程,沈可尚強迫讓自己把故事說得更清楚,把製作品質更提高一點。他認為在自我創作與和觀眾溝通中尋找一個平衡點,是很有樂趣的。

異於著名人誌學電影導演尚‧胡許(Jean Rouch)的「真實電影」(cinéma-vérité),以攝影機與電影工作者的介入,激起被攝者的反應來呈現真實中所帶有的虛構色彩。沈可尚採用的方式是以不影響被攝者反應作前提,如依附在被攝者環境中不易被察覺或忽略的形體,長時間記錄被攝主體。在拍攝《野球孩子》時,沈可尚與另一名導演廖敬堯以長時間接力方式,花了一年時間到花蓮作記錄,他表示,他們很怕離開這群孩子太久,因為孩子的成長與變化,在短時間內是極為顯著的。

沈可尚也提及,在完成一年的紀錄後,他曾剪接一個形式與風格強烈的《野球孩子》版本,平日喜愛藝術電影的朋友對該版本相當稱許,然而其他較少看藝術電影的朋友則覺得悶到不行。最後,沈可尚完成另一個版本,也是後來參加影展與放映的版本,以符合大眾觀影習慣。沈可尚表示,他並未完全放棄創作導向的電影,而是更懂得取捨,某些片子他會著重在個人創作部份,如獲香港第十四屆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特別表揚獎的作品《小城》,即是著重在個人創作的影片。

3404565403_42c1354fc7_m.jpg 3404565403_42c1354fc7_m.jpg 3404565403_42c1354fc7_m.jpg 

態度三:尋找野球精神

對韓國與中國的兩場比賽,沈可尚導演在電視前緊盯戰況,對於球隊輸球,沈可尚感到相當難過;不過,在生氣、失望之餘,他也疼惜這些球員。他認為這些球員已經忘記打球的快樂是什麼,每個人背負著「國球」的巨大重擔在打球,輸球了回來還被民眾痛批,更淪為藍綠陣營為功勳而罵的對象。

沈可尚認為,真正的野球精神應該是如同《野球孩子》裡那群天真打球的孩子,共同為了夢想,為了那些在球場外向他們招手打氣的親友們拼命的精神,就算輸球回到家裡、學校,仍然持續被支持著。沈可尚表示,他在拍攝《野球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回想起小時候,那個最有生命力量的階段。當時總能不顧大人眼光,說出一番自己未來的志向,就像影片中的野球孩子們,有人想當教練,有人想當老師,也有人想當球員。

在拍攝富源國小棒球隊前,沈可尚是由公視曾製作的「台灣棒球百年風雲」系列中,發現張茂三教練。當時沈可尚與製作人前往張茂三任教的花蓮富源國小探訪,探訪過程中他發現這些小朋友們並不如都市小孩那樣勇於面對鏡頭,反倒是相當生澀害羞,加上富源國小的棒球隊戰績並非特別突出,所以在抉擇是否選擇以富源國小作拍攝對象時,沈可尚曾經爭扎過。後來他回想起自己童年的記憶,體認到童年必定有什麼值得被記錄、留下。雖然決定之後他仍受到不安全感的折磨,因為每次拍攝原住民題材或紀錄片時,總會被以拍攝什麼「議題」質問,似乎總得談論很嚴肅的話題。沈可尚說,他總是選擇相信「緣份」,他笑說:「我的很多案子都是這樣接成的」。

目前《野球孩子》正爭取資金以上院線,在國際「棒事」不順的當下,野球被蒙上沉重的陰影,透過《野球孩子》,我們看到輸贏已不是重點,那個純真熱情的過程才是最迷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