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952.JPG

攝/文   鍾岳明

 

一家具有濃厚六零年代氛圍的咖啡廳,佐著Bob Dylan滄桑老成的嗓音,我和《野球孩子》導演沈可尚在這充滿懷舊感的場所,聊著關於童年記憶、關於年少夢想和關於真正「野球精神」的

 

◎所謂的「野球精神」

 

什麼是「野球精神」?我們不妨對它作點描述。

 

小時候,我們總是會做夢,總是愛做夢,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被利益、欲望和誘惑所圍繞;夢想,這個看似簡單純粹的想望隨著我們軀殼的老化而萎縮成奢望,童年反倒沈澱為最具生命力的時刻。

 

兩年前,曾獲坎城、金馬獎等國際影展肯定的導演沈可尚,拋下過往的榮耀遠赴花蓮富源國小記錄一群熱愛棒球的孩子,他們在張教練的領導訓練下,為了共同的目標和夢想、為了親愛的家人和朋友,揮灑著屬於青春的汗水和淚水努力練球,他們期待在全國大賽上大顯身手,即便最終輸球了,他們仍然被家人、朋友鼓勵著、支持著,因為他們正在不計代價地勇敢完成夢想。

 

或許這種不計成敗利益而勇於實踐的精神正是我們所奢望的「野球精神」。

 

◎導演.電影

 

導演沈可尚不只是一個天真爛漫的藝術家,更是一位擁有豐厚人文關懷素養的導演,有人說「導演與其電影作品之間擁有一種巧妙的鏡像關係」,從與他的訪談中可以探知《野球孩子》從雛型到成品的過程,相反地,我們也能從《野球孩子》中映射出導演的自身歷程與思想。

 

曾經,導演剪出一個類藝術片版本的《野球孩子》,周遭朋友有的人大呼過癮,有的人則呼呼大睡,對於這個適合在藝術電影院播放,或是註定只能在電影史上留下腳印的版本,導演始終認為欠缺了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潛之後,他思索到這部電影一個最重要的目標,這個目標成為日後我們看到《野球孩子》院線版的最高依準,他說「我希望觀眾愛上電影中的小孩子」,因為在這群天真可愛的小孩子身上我們看見了「野球精神」。

 

有些朋友仍不死心地希望他再剪一個導演版,有更多濃郁、高深的藝文氣息,但是沈可尚堅稱這個院線版就是導演版,他認為生命乃是眾多的元素和緣份組成的偶然,導演的目的就是呈現生命本然的面貌。其實,《野球孩子》起初是為公共電視台所拍攝的電視電影,約定俗成的關係下,導演不具電影版權,因此通常拍攝完畢後,導演與電影之間的利益關係就結束了。

 

但是,沈可尚從未懷疑過《野球孩子》是一部必須進戲院看的電影,他說:「《野球孩子》的拍攝與價值就是在電影院播放,讓觀眾享受集體的感動,找回最初純粹的夢想,這並非只是拍片圓夢而已」。因此,這份由夢想轉化而來的執著與信念,支持著他走入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會議,參與緩慢冗長的發行程序,並尋求各界的金援支持,終於,《野球孩子》確定登上了院線作全國聯映。

 

沈可尚這種不計成敗和自身利益的思想與熱情,所演繹的正是他所拍攝的「野球精神」。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