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劇情片的概念回頭看野球孩子這部紀錄片它其實是用七八十個獨立場次」來串成一部「」。雖然是真實素材,但我們仍運用了剪輯的特性來編排故事走向,和製造觀影的懸念或情緒。

 

   而究竟在這麼龐大的素材中,什麼樣的片段會被留下,什麼樣的片段會被忍痛割捨,其實的確有作者自己內心的觀點存在,而這些觀點就塑造了最後觀眾進入電影的路徑,有點像路標;也有點像導遊。

 

   就拿「陳凱文算數學」和「陳凱文司令台上跳舞」這兩場「」來說。它們對整部片的主敘事線-爭取全國少棒大賽冠軍之歷程;一點作用都沒有。但我仍然使用了,並且會為其中透露的訊息與巧合感到珍貴及驚喜,而觀眾其實也藉由這兩場戲的路標作用,將心思往童年的記憶中走,被導引至這部片爭取棒球榮譽的外衣下更深沉的童年即逝的呼喚中。

 

   為什麼會格外喜歡這兩場戲?我相信跟自己童年的記憶有絕大關係。記得小時候剛升上五六年級,所謂高年級時,內心的確會膨湃著我已經長大,開始不是小孩兒的憧憬。甚至也開始對異性產生一種朦朧的情愫。那個年紀,當然不懂真正的愛情,但那樣的情愫確實是當下生活中一種熱切地;無可取代的甜美。每年的聖誕節;生日;新年…都在一封封練習怎麼當大人的卡片中,等待那個「她」或「他」的隻字片語,然後在字裡行間反覆推敲彼此的心意…

 

   這樣對異性情愫的萌芽,是僅屬於童年,一種全然純真的美好。

 

   當時的男生很容易被歸類為「臭男生」,因為較於早熟的女性,男生總顯得幼稚又無聊。所以當看到凱文的同班女同學用心地教他簡單的數學習題,彼此微妙又無厘頭的互動中,我感覺到那種早熟女生和「臭男生」彼此心照不宣地需要和疼惜。而事隔半年,又巧合地在司令台上看到他倆從練習舞蹈中,不假言語自然地產生領導與跟隨的關係,這讓我很動容…當時我在想,凱文是真不會算還是假不會算?是真喜歡跳舞還是假喜歡跳舞?或許他就是單純地喜歡在家庭球隊生活之外,和這個早熟的女同學之間那種很內心的;無法定義的;近乎秘密的;一種屬於他倆才明白的互動氣味…那是愛情嗎?是友情嗎?我不知道,也沒問過凱文…但的確因此鮮明地想起小學班上身高比較高的那幾位女性同學,也確信自己曾經有過和凱文一樣的感覺。

 

   我常在想,在野球孩子如此冗長無目標,近乎遺世獨立的拍攝過程中,是什麼力氣讓你一直拍下去?其實,只要這些孩子一點點瑣碎真實的生命,刺到自己童年私密的情感或無法理清的心緒,就足以一再回味;傻笑…日子在回味與傻笑中,過得飛快;湍急如夢。

 

可尚  2009.8.19

 

 


【導演最愛片段分享】廖敬堯:母親的手與人生九宮格

【製片最愛片段分享】黃茂昌:童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