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球孩子》訪談系列(二)

 

筆者並不是會追著影展跑的戲迷,也不是特別支持國片因而買票支持的影迷。吸引我進場看《野球孩子》的緣由是,先前看了連續劇《比賽開始》的最後一集,劇中 磯崎國小少棒隊最終打敗了全國冠軍隊伍,眾人無不欣喜,但我卻對於結局仍舊落入「最終贏得勝利」的俗套感到失望。難道比賽開始之後,就只有「贏球」才是最 好的結局嗎?聽到我的想法,朋友建議我去看《野球孩子》,「他們最後就沒有贏球喔!」

 

在與廖敬堯、沈可尚兩位導演和黃茂昌製片的訪問中,談到為何選擇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一部棒球電影?導演們表示,因為想以最真實的方式, 記錄一群打棒球的孩子的童年時光。歷經漫長的拍攝過程,劇組團隊逐漸與小球員們產生情感,開始和富源國小站在同一陣線,希望能一路挺進冠軍賽勇獲全國冠 軍,沒想到球隊卻僅於十六強止步!輸掉比賽的當下,眾人一片錯愕,不只球員、導演、家長們感到難過,整個劇組也頓時陷入無比的低潮,甚至自責是不是因為拍 片影響到了小球員的表現。

 

廖導演回憶輸球當天,由於球場緊接著還有賽事要進行,所以眾人在還來不及整理情緒之下,幾乎是被迫著趕緊離開球場。那時他跟著小朋友上車, 雖然剛開始全車一片死寂,但沒多久,小朋友就因身體間的一些小碰撞而開口鬥嘴,打破了低迷的氣氛。導演們也發現,小朋友在回到飯店後,就已經脫離了輸球的 哀傷,迅速恢復以往的嬉鬧與笑顏,反倒大人們還是耿耿於懷,花了好長一段時間來消化「一年來的付出就這麼結束了」。

 

這一段輸球後的過程,在上映版本中是全部捨棄的,因為導演們認為,對小朋友而言,或許有些遺憾,但「沒有得到冠軍」並不是最重要的。小朋友回到學校後,還是像往常一樣,在下課時間隨便拿了木棍玩棒球遊戲,放學後在河堤用石頭丟九宮格擲準,他們只是喜歡打棒球,如此而已。

 

共同參與訪談的邊邊角角成員顏嘉瑄,相當關注業餘及學生棒球,結識了不少青棒選手,她說很多學生球員在看過《野球孩子》後都相當感動。在長 期不斷參加各種大小賽事的球員生涯裡,許多人已經忘記「開心打球」是怎麼樣的感覺了,但看完電影之後,這些球員都有了繼續打球的動力,因為他們找回了打棒 球的初衷。

 

沈導演聽完嘉瑄的描述後,興奮的說著:「對了!就是這個!」球賽只是一種形式,打棒球的初衷,就只是喜歡打棒球而已。這是導演們藉由這部片,最想傳達的一個意念。

 

在訪問過程中,曾經提及一個問題:電影拍完之後,導演們對於勝負的看法有什麼轉變?是否往後電影參賽時,對於有沒有得獎就沒那麼在意了呢? 「當然還是想得獎!」沈導演說只要參與了「競爭」,沒有人不想獲得最終勝利的,但是他認為,就如同這些小朋友集訓結束後,踏上征戰路途的同時,「作夢這件 事便已經完成了」,為了逐夢所努力付出的過程,即是夢想的本質。

 

導演這席話,也為《野球孩子》這部電影,下了強烈而深刻的註解。

 

文章源於此: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209030

【導演專訪】邊邊角角論壇:陳金鈴》野球孩子 尋回童年的初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eballb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